6月30日,深中通道通车试运营。历经建设者7年艰苦建设的世界级跨海集群工程圆满完成建设,实现全线通车,深中通道从“Y”到“A”打通黄金内湾,深圳、中山正式进入“同城时刻”,往来珠江口东西两岸可不再绕道虎门大桥,车程缩短至30分钟以内。
深中通道是国家高速公路网G2518跨珠江口的关键控制性工程,北距虎门大桥约30公里,南距港珠澳大桥约31公里,起自深圳机场互通立交,向西跨越伶仃洋海域,通过万顷沙互通与南中高速连接,在中山市马鞍岛登陆,与中开高速对接。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的世界级跨海集群工程,全长24公里,全线桥梁工程总长度约17公里。
中交二航局参建的深中大桥是深中通道关键控制性工程之一,全长2826米,主跨1666米,是深中通道关键重要控制性工程之一。两座主塔高均为270米,桥面距离海面高度为91米,通航净空高度达76.5米。大桥两个锚碇各采用两个外径65米的“8”字形地连墙基础,单个锚碇总重量约100万吨。大桥创下了全离岸海中钢箱梁跨径最大、通航净空最高、海中锚碇体量最大、主缆钢丝强度最高、颤振检验风速最高等5项世界纪录。
今年4月,深中通道桥梁工程高分通过荷载试验,并获得有桥梁界“诺贝尔奖”美誉、国际桥梁大会授予的“乔治。理查德森奖”,展现了业界对深中通道内在质量优和外在品质美的肯定。为更好地区分位置,便于日后运营管理,深中通道各关键构造物都有自己的名字。深中通道管理中心副主任范传斌介绍。依据《广东省地名管理条例》,深中通道跨越珠江口,作为关键结构物的悬索桥和海底隧道分别命名为“深中大桥”和“深中隧道”,与全线名称“深中通道”一脉相承。
大桥建设过程充满挑战,自开工以来,项目团队为确保工程稳步推进,充分调动资源要素,强化现场管理,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安全优质高效完成建设任务。为解决深中大桥全离岸海相淤泥区锚碇建设难题,中交二航局项目团队提出“锁扣钢管桩+工字型板桩+平行钢丝索”自平衡柔性围堰,实现45天快速成岛,开创了宽阔海域建造大跨度悬索结构体系桥梁工程的先河;为降低工人劳动强度、提高工效,研发应用国内首台一体化智能筑塔机,塔柱施工速度最高可达1.2米每天,减少高空操作人员近60%,取得了一体化智能筑塔设备及成套建造技术的创新研发将超高混凝土桥塔的传统建造技术升级为工业化建造技术,用机器代替人工,将工厂化设施搬到施工现场,将工业化、智能化、信息化、标准化高度融合到桥梁建设中,为桥梁超高索塔的建造再次带来革命性的转型升级成效;针对钢箱梁节段超宽超大、结构形式复杂等情况,研发建造850吨级智能化缆载吊机,解决了大吨位、大跨度悬索桥箱梁节段吊装同步稳定性差、起重能力和起升速度无法保证的难题。
深中通道工程规模宏大、综合建设技术难度高,项目开始即制定了以打造“平安百年品质工程”示范和“交通强国”“质量强国”重大工程标杆为目标,全面落实现代工程管理,积极推行工业化和智能建造,大力实施技术创新、工艺创新等,相继在离岸海中超大跨径悬索桥建设关键技术、宽阔海域大型海中锚碇快速筑岛技术、混凝土桥塔钢筋部品及智能筑塔施工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填补了行业空白,高品质、高精度、高工效推进了工程高质量建设,为交通强国建设贡献了中交智慧。
根据省交通运输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车辆通行费收费标准的批复》,经省人民政府同意,深中通道全线车辆通行费收费标准为66元/标准车次。
深中通道东连广深沿江高速、机荷高速和广深高速,西连中开高速、广澳高速和中山东部外环高速,并与南中高速(在建)、南沙港快线相接。
深中通道通车后,自中山侧向东行驶,经深中大桥、海底隧道后,在隧道内水下互通设第一个高接高匝道,驶出后接入广深沿江高速,可前往虎门和前海、香港方向;自主线隧道直行驶出海底隧道后,第一个收费站出口驶出,可前往深圳机场与深圳宝安区;自主线直行,接入机荷高速,可前往深圳市区和龙岗区、惠州等;前行后可高接高转入广深高速,前往深圳市区或东莞。
深中通道的建成将极大加速粤港澳大湾区的整体发展。深圳和中山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位于该区域的重要节点,其发展水平和影响力直接影响着整个湾区的繁荣。深中通道的建成将为深圳和中山注入强大的发展动力,进一步推动广东省和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这将使当代社会受益,并为后世留下发展的宝贵遗产。也标志着我国由交通大国迈向交通强国的重要标志性工程,深中通道以“建世界一流可持续跨海通道,创大湾区百年门户工程”为目标,实现了多项创新和突破,为世界跨海通道工程贡献了深中样本、广东经验和中国方案。(中交二航局 文字:王鑫洲/摄影:杜才良)